杨涛:金融科技已给金融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栏目:专栏文章 发布时间:2017-12-27

在2017中国金融科技发展峰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发表了主旨演讲。

技术为新金融带来重大变革

从中国央行成立科技委员会;很多协会成立金融科技专委会,中国网信办成立金融科技创新联盟这一系列的顶层设计表明,金融科技越来越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受到了重视。近两年互联网金融出现了很多问题,人们慢慢倾向于用科技金融代替互联网金融,虽然其间存在一些机会主义行为,但应强调金融科技回到科技本身对金融变革的促进作用,殊途同归才是正确趋势。

怎样来理性认识金融科技的创新趋势呢?首先,有一个概念必须澄清,仅就金融科技(FinTech)本身而言,有人说金融科技就是纯科技,不涉及金融自营业务。但现在业界慢慢接受了科技金融的概念,金融科技是指科技对金融产业链、金融功能带来的全面冲击和影响,这是金融科技的概念。同时,科技金融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但是科技金融在国家政策以及制度层面已成为约定俗成的概念,更多是指金融支持科技产业、科技企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也由此出现了科技保险、科技信贷、科技信托等约定俗成的国家政策层面概念。蚂蚁金服提出要做TechFin,而不是FinTech,好似概念越来越乱,但TechFin就是提供金融科技技术本身的解决方案,做的还是技术本身。

进而,谈到金融科技、互联网金融、数字金融,人们想象的都是新金融,但新金融可能和以往的概念不同。因为技术带来了一些重大变革,那么技术跟金融怎么样来影响到它呢?我总结为两个路径:一是从新经济到新金融,虽然新经济的范畴和边界并不泾渭分明,但其本质上与新技术变革密不可分。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新技术是重要的源泉,并且通过促进组织创新、专业化及生产创新等,能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信息化社会改变了人类原有的分工模式,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带来了种种的数字化经济。虽然现在对于滴滴专车、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器逐渐有了一些争论,但这些毕竟是整个新经济发展中的互动模式。随着经济的配置方式发生变化,对应的金融需求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信息化带来的产业结构转型,可能会逐渐改变原有的生产架构与企业边界,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小规模、网络分工、智能便捷的经济形态。当人们处于大工业时代,需要的是大资本、大IPO、大额银行信贷支持,然后在慢慢成为小而美模式的过程中,也需要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新技术通过促进共享经济模式的创新探索,可以带来全新的消费与就业场景,间接递增国民福利。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从需求层面给金融发展与演变带来深刻影响。

二是对金融要素的直接冲击。例如传统金融部门之所以需要专业化的中间服务,就是有效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搜寻成本、匹配效率、交易费用、规模经济等问题。而各类新技术不仅可以更有效地解决这些制约,提高效率并使风险可控,也可能带来分布式交易机制的新挑战,形成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文化等。也有很多功能,比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息、风险管理等功能。新技术使得过去人们所想象的金融改变了原貌。银行不是传统的银行,证券不是传统的证券,未来的功能是进一步融合,这些是新技术对于金融本身直接带来的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影响呢?金融本质上就是一个处理特殊信息的行业,当信息的传递价值交换方式发生变化之后,过去的金融要素边界自然而然就会发生变化。可以发现,新技术与金融各要素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融合,很多目前看到的金融创新热点,实际上自20世纪末的信息经济飞跃时代就已经呈现出萌芽。网络银行、智能投顾、线上交易、RegTech(在金融监管中运用科技手段)、信息化支撑的经济理念等,无一不体现出新金融以不可否认的技术驱动了创新。

金融科技的五大发展机遇

第一,庞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对新技术接受力强的年轻一代已步入消费市场,成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新一代从PC互联网时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在转变,影响力巨大。有人从社会学、哲学、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依赖移动端会带来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这种转变已经给未来商业模式带来极度挑战。有人说当今社会朋友聚会只能吃小龙虾,而且不能戴手套,因为两只手都占上才不能碰手机。这种现象是中国独有,但也推动了基于应用场景的所谓金融科技创新。同样的移动支付产品放在欧美的二线城市根本没有任何吸引力,因为欧美的消费习惯是刷卡、签支票,有时间就晒太阳。中国现象全然是因不同的生活节奏带来了全新的不同群体。

第二,伴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与居民投资、理财、风险管理、支付清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且仍未得到充分满足,这为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第三,从市场供给看,金融科技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注重用户体验与产品功能、提供低成本服务、用户粘性强。同时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面临脱媒等竞争压力,也积极布局金融科技创新。

第四,经济新常态在发展。无论是电商经济还是制造业2025规划等,都需要全新的金融支持模式变化,对应着新金融、智能化金融等。金融科技就是在满足缝隙性的金融需求中崛起的,并随着新的经济业态越来越庞大,逐渐占据主导性地位。目前,全球都在找寻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上一轮是地产和金融,这一轮复苏靠什么呢?2016年,有些国家经济形势指标开始走好,人们发现走好的指标似乎跟中国的房地产投资之间有比较强的关系。而下一轮全球都在面临经济的新业态问题,经济新业态蓝海空间是巨大的,进而也会给金融科技带来巨大需求。

第五,随着新金融相关监管规则的完善,良好的金融科技生态系统逐渐在形成之中。通过政府、监管部门、传统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企业的沟通合作,能够不断“夯实”金融科技的创新“土壤”。随着金融科技生态系统的完善,同样的金融产品在不同国家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根本还是土壤出了问题,就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本来希望很多产品达到教科书中的均衡价格、风险定价,但在现实中达不到,到底是环境出了问题还是产品本身出了问题呢?可见不能简单照搬复制,这个过程会出现发展机遇。

五大挑战所带来的三点思考

第一,制度规则与监管模式与金融科技的兼容性不足,这属于客观判断。目前全球都面临这样的问题,金融科技带来了很多挑战,过去多是主体监管夹杂一些功能监管。当功能和主体边界不清晰时,制度规则自然会遭遇挑战。

第二,人人都在谈金融科技,金融科技涉及到科技,再叠加到金融的各个领域,这里面就需要技术标准化。即便过去已经经历过相对的行业规范和监管,但目前仍属于非常混乱的金融科技创新江湖,比如在支付领域的技术标准与规范化同样都面临挑战,更不用说所谓的新兴领域了,首当其冲是智能投顾领域。

第三,新环境产生了新的风险要素,这是在传统环境下看不到的。诸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都在发生变化。过去人们关注长尾市场,长尾市场有特殊的长尾风险,因为长尾人群能承受损失的能力比较低,普通大爷大妈们损失五六百块钱就很难接受。在互联网、新金融时代,需看风险要素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四,产业合作与协调确实存在难度。金融科技产业链条中存在不同主体,而且越来越多。过去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发展中遇到很多难题,主要是产业协调问题。现在有了金融科技,越来越多的主体,诸如:硬件商、软件商、集成提供者、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全都进入到产业链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合作与协调值得正视。比如全球征信领域都面临数据服务商跟征信服务商的边界不清楚问题,这不仅是中国的问题,美国有时也面临这个难题。如果我是数据服务商,提供了对于种族、肤色的资料,但这个资料被别人拿去做征信判断了,那我究竟要不要承担责任呢?边界问题在全球都很模糊,其背后反应的是产业链变得越来越复杂。

第五,中国金融业面临新常态,金融科技离不开中国金融业面临的调整问题。

综合上述五点挑战可得出三点结论。一是金融科技浪潮在全球涌现,特别是2012~2016年投资增长非常快,约从十几亿美元增长至现在1700亿美元。虽然有些人认为2017年一季度增速有所放缓,那是因为全球都在观察金融科技领域有没有泡沫。但一些领域的投资仍在增长,比如金融科技+支付、金融科技+小额信贷。二是由于种种原因,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科技应用并未如中国业界想象中的那样普及,科技金融发展得并未太快,中国与国际上仍处于同一起跑线。三是目前既有乐观的一面又有谨慎的一面,可能很多是短期因素,比如资本驱动、电商经济扩张、监管相对较宽松,这是理性看待中国金融科技发展下一步如何走的正确方式。过去都说猪在风口会被吹起来,但是应该考虑一下猪落下来时会摔得很惨,甚至被摔死。

金融科技落地的五大商业模式

第一,传统金融业态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有可能出现全新的要素特点。比如英国出现了AtomBank,完全基于手机APP的银行,就职的人都穿着居家服做业务,完全和传统银行不是一个概念,这点意味着未来会发生很多重大变化。

第二,利用科技做金融“小而美”的中前台业务的机构,会有自己的分工定位。

第三,金融垂直生态,金融全产业链控制的新金融巨头必然会产生,这是互联网时代规模经济造成的。现在也有人说金融巨头们面临着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问题,做金融还是不做金融,不仅是说说的问题,要做标准化的技术支持,如涉及到金融自营,标准化的技术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就会受到一定质疑,必然面临矛盾。

第四,小型金融科技企业会纯粹提供一些技术外包服务,目前这样的机构也很多,而利用大数据做风控、客户挖掘已在中国出现了很多类似企业。

第五,单纯做金融科技,但不是做一些小规模的科技金融外包业务,而是着眼于开放型平台的综合技术解决方案,这是真正的TechFin中的Tech。完整提供一套金融解决方案,让更多用户可以在上面做更多的创新以及场景应用。目前很多机构和组织试图在往这方面转,但同样也面临很多挑战。

来源:搜狐财经  本期编辑:王佳